OB电竞• 1。植物群落动态的类型 • 2。植物群落的变化 • 3。植物群落的节律 • 4。植物群落的波动 • 5。植物群落的演替 • 6。植物群落的演化
时间有长有短,短则以时、天计,而长可 到年、十年、百年、千年到数千年,OB电竞在从 天到数千年的不同时间段中,植物群落组 成、结构、功能过程,不同类型植物群落 植物组成、结构与功能过程表现出不同的 特点与规律。
• 这一变化以时间长短而言、有短期、中 期、长期;对植物群落变化性质而言有 变化,物候节律、波动;演替与演化之 分。 • 就研究领域而言,有植物群落生理生态 学、植物群落生态学与植物群落动态学。
时间类型 持续时间 天 群落变化性质 变化 事例 蒸腾作用 光合作用 营养与代谢 季节动态 研究领域 植物群落 生理生态学 植物群落 生态学 植物群落 动态学
• 这是指植物群落在一天内的动态过程, 群落光合作用、群落蒸腾作用、群落的 营养与代谢过程都表现这一特点; • 而变化的动力,则是太阳的辐射、日照 及由此而引起的温度、湿度的变化。 •
• 2.1 植物群落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• 研究表明:草原植物群落光合日变化特 点: • ①双峰曲线 • ②午间降低 • ③上午高于下午 • ④土壤干旱与土壤水分充足日进程表 现不同特征。
• 当光照强度低于群落补偿点后,群落进 入暗呼吸、光合为零时,达到最大呼吸 强度。 • 其后呼吸强度随温度增高降低,几成直 线,凌晨,光合作用开始,净呼吸减少, 至补偿点时为零。 •
• 光补偿点(light compensation point): •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 吸自由释放的二氧化相等时的光合 强度
午休,即午间降低。但水分充足不 明显; • 沙地植物不明显; • 沙地中灌木西北利亚杏不明显。
热脉冲法对塔里木盆地阿拉尔灌区胡杨耗水特性的研究 (2005,硕士论文) • 利用热脉冲技术、中子仪水分测定系统同步监测胡杨 的蒸腾液流、土壤水分动态因子,研究了热脉冲对胡 杨树干液流的响应规律,分析了胡杨液流的变化规律 和其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 • 2.单位时间内液流量变化呈明显的昼夜节律,白天的 流速变化曲线呈双峰型,夜间树千液流速度处于平稳 的低值,白天10:00左右达到峰值,午后18:00左右 又达到一个峰值。不同胸径的胡杨在一天中树干液流 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,液流流速呈现双锋状态,但 不同胸径的树干液流速度有很大差异,胸径大的要高 于胸径小的树干 • 3.胡杨蒸腾随着气温、水汽压、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 增大,随着空气湿度的升高而减小,而风速比较特殊, 当风速较小时,蒸腾是随着风速增大而增大,但到一 定风速后,蒸腾量是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
• “午休”在陆生植物、水生植物都有表现 • 1.陆生植物茶树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为 双峰型,有明显的光合“午休”现象。 两峰分别出现在9:00和14:00左右,峰 值比较接近,波谷出现在12:00~l3: 00。说明光合“午休” 主要由强光和高 温引起。强光下光抑制的发生是引起茶 树光合“午休”的重要原因。
• 2. 陆地生植物梭梭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 的表征类群。其净光合速率、蒸腾速率 的日变化呈双峰型,具光合、蒸腾午休 现象。12:00 和16:O0为峰;14:O0峰 谷
• 2.水生植物湿地泽泻植物蒸腾特性的日变 化。在晴朗的天气,泽泻叶片的蒸腾速 率日进程呈双峰曲线变化。出现“午休” 现象,上午的峰值要高于下午。这种现 象是由于受气孔阻力的影响所致。泽泻 在下午14:00时气孔关闭较大,是影响 蒸腾速率的直接原因。
• 陆生植物的午休现象主要是有水分的亏 缺、CO2浓度的降低、光合产物的积累及 较高的温度等。 • 水生植物泽泻的蒸腾日变化双峰曲线是 由于自身的特性所致。
• 主要是指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,生产力、 外貌等。在“正常”气候季节变化条件 下,出现的季相变化。后面有录像片介
• 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植物自生,而 其外在原因则是气候的太阳辐射、温度、 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四季的变化。
• 水生高等植物群落季相交替对富营养化水体净 化效果表现不同特点 • 由伊乐藻、野菱、水鳖所构建的季相交替的水 生植物群落能在水质变化剧烈、藻类容易爆发 的阶段(初春至夏末)持续有效的抑制浮游植物 生长繁殖,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营养盐有较高 的去除作用,并能有效缓解因前一种植物死亡 给水质带来的不利影响,使水质保持相对稳定。
• 可使用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群落 的春、夏、秋各季冠层反射光谱,并计 算生成350—1000nm的反射率曲线的一 阶导数曲线,在此基础上分析反射率与 一阶导数曲线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以 及物候特征的“绿峰”和“红边”等波 段的差异。不同群落在各生长季都有较 独特的光谱特征,在季相上表现各异。
4、植物群落的波动: • 这是植物群落的组成、生产力、结 构及功能过程,年际间的变化。 • 植物群落一年中得到的结果很少能 够代表植物群落长期过程的平均值。 因为年际间的变化 • 年际间变化特点: • ①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; •
• ②这种变化一般不涉及新种的大量 侵入,从总体上看,其本上是围绕 平均值的波动; • ③这种变化不会导致决定植物群落 类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。
4.1 波动的原因: • ①生态因子变化如气候因子中的多 雨年,少雨年等。 • ②植物本身的活动周期,如种子结 实率的大小年、羊草有这种情况。 •
• ③突发事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, 如病虫害爆发、啮齿动物年度间 不平衡等。今年南方的冰冻和雪 灾,就是突发事件。
• 武汉植物园研究和部署了特大雪冻灾害对我国华 中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和灾后重建 对策工作。 近日,5个调查小组、近20名科研人员已分赴三峡 库区、神农架、大别山、九宫山及武陵山等华中重点 受灾地区开展评估调查。调查重点围绕特大雪冻灾害 对区域生态系统、地带性植被、珍稀濒危植物、重要 资源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及成灾原因,为 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展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 学、准确的依据和对策。
4.2 波动规律的若干特点: ① 植物群落类型与波动; 木本植物群落较草本群落较稳定; 常绿木本植物群落夏绿木本植物群落稳 定。
• ②环境与波动: • 环境越严酷,其波动性越大。 • ③植物种类与波动: • 广布种波动较小。
• 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导致植物组成生 .产 力及由此而引起的比例上的变化。是优 势种变化造成的不同年份的可逆替。 •
• ④偏离波动(digressive fluctuation): • 由于某种突发原因,使构成植物 群落的优势种大量死亡或生长衰 退。但这是暂时的。而当这突发 原因消失后,群落又回复在原来 的状态。
• 研究区44年来温度明显上升(降水量变化 不明显),但是通过围栏内外地上生物量 的对比可以看出,研究区植物群落变化 主要是人为因素,而气候因素只是起到 促进作用。在人为因素中放牧起着重要 作用,放牧使得草原土壤容重增大。
• 这是植物群落动态中期变化的一种类型, 他表现为在一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类 型代替另一个植物群落类型的过程。 • 这是向着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。 •
• 演替过程一般表现为渐变的过程。 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又可能呈现 为突变的过程,最典型的如砍伐 森林种植农作物,开垦草原种植 农作物。 • 演替现代概念的提出,要归功于 F.E.Clements.
2、 起始条件 3、基质 4、主导因素 5、代谢特征 6、演替趋向 7、演替形式 8、空间范围
原生演替——次生演替 水生演替、旱生演替 内因性演替、外因性演替 自养性演替、异养性演替 进展演替、 逆行演替 线性演替、循环演替
• 原生演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类 型的原生裸地上:冰川消退后所形成的 原生裸地,火山爆发形成的原生裸地, 因风或水流的作用形成的沙丘,因采矿 或其他的工业活动形成的原生裸地。 • 极地或高山冰川消退所形成的冰川裸地 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的理想场所。
• 最著名的研究是Crocker和Major在 Alaska所做的工作,他们发现在冰川裸 地上植被发展非常迅速。在Glacier Bay 冰川消退不到100a的时间里,形成了与 周围植被非常相似的混交针叶林。同时, 土壤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土壤容重由 1.5 g/cm3。降低到0.7 g/cm3。, 土壤氮含量也由100kg/hm2 提高到1200 kg/hm2.
• 1.群落演替:光板地---盐地碱蓬群落---柽柳群 落---白茅群落 • 2.土壤含盐量:光板地盐地碱蓬群落 • 柽柳群落白茅群落 • 3. 演替初期,群落以1年生草本植物为主,随 着演替的进行,1年生草本植物的重要值逐渐 降低,多年生草本的重要值逐渐增加,出现了 半灌木,并在群落占有一定的位置,使群落的 结构趋向复杂。
• 4. 随着演替进行,植物种数量逐渐增加, 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。在演替的初始阶 段,OB电竞光板地基本无植被,只有零星的盐 地碱蓬。盐地碱蓬群落,主要是耐盐碱 的盐地碱蓬,随后种类增多,发展为有 较多物种的灌木群落。
• 1.随着高程的升高,演替早期的代表物种海三棱蔗草 的重要值逐渐减小,互花米草和芦苇)的重要值增大. • 2.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.3种植物地 上部分生物量在生长季节内(3—10月)均呈单峰变化, 一般在夏季(7、8月)生物量最大. • 3.3种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在生长季节内均呈降低趋势, 氮容量在生长季节内呈单峰变化.估算每年 • 崇明东滩保护区内芦苇地上部分蓄积的氮为383.4 t, 互花米草为39.3 t,海三棱蔗草为50.5 t.
5.2 关于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 • ①进展演替: • 先锋群落—顶极群落, • 一般个体数量多,结构复杂,生产 力提高。 •
• ②逆行演替: • 顶极群落—前期群落演变, • 一般个体数量减少,结构简化, 生产力降低,二者比较如下
• 概念:演替系列中最后的稳定的群落,OB电竞 就是顶极群落,它是与物理环境取得 平衡的自我维持系统(E.P.奥德姆, 1971) • 三种学说: • 单元顶极
5.3.1 单元顶极(monoclimax) • 代表人物F.E.Clements, • 主要论点: • ①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、定居、 群聚、竞争、反应、稳定6个阶段。
②最终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 平衡的群落,即达演替终点—演 替顶极。 • ③ 同一气候区,不论最初条件如 何,先锋群落可能十分不同,最 终都趋向一致。
• ④而在同一气候区内,由于地形土壤、 水温等因素不同形成的稳定群落,都属 于前顶极,而这前顶极又可分为不同类 型: • 亚顶极、偏途顶极、前顶极、超顶极。 • 亚顶极(subclimax):气候顶极前的一个相 当稳定的演替阶段。 •
• 偏途顶极(deflected climax):长 期、强烈干扰因素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群落。 • 前顶极(preclimax):在大的气候区 内,由于局部气候比较好而产生的 优于气候区的群落。 •
• 这一学说,争论颇多,有支持有反 对。 • 反对者认为,气候顶极只出现于地 带性生境条件下,我赞同这一观点。 • 在内蒙古半干旱气候条件下,在地 带性栗钙土可出现典型草原。
• 但同在内蒙古半干旱气候条件下, 在非地带性草甸土条件下,可出 现草甸,而在沙地基质条件下, 可出现灌丛草地等。
5.3.2 多元顶极(polyclimax) • 代表人物A.G.Tansley(1954), • 其主要论点: • ① 他认为一个群落在某个生境中基本稳 定,可自行繁殖并结束演替、过程,则 为顶极群落。 • ② 一个气候区,除气候顶极,还有土壤 顶极、地形顶极、火烧顶极等。
• 其主要论点: • ① 在一个区域内,环境因子连续不断变 化,会有各种类型顶极群落,从而构成 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。 • ② 在这个格局中,分布广泛,且位于格 局中心的顶极群落,叫优势顶极。
5.4 群落演替的动力 • 植物群落之所以会发生演替,其动力来 自两方面,即来自群落内部的内在因素 与来自外部的外在因素。 • 内在因素:如植物繁殖与迁入、植物种 之间关系、群落内部环境变化 •
• 外在因素:如外界环境变化、人类 活动 • ① 植物繁殖与迁入:一个地段上植 物群落内新植物种的迁入与定居是 植物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。 •
迁入之后必然发生的过程。这种调 整过程就是竞争过程,其结果使竞 争力弱的种群缩小自己的栖息之地, 及至被排挤到群落之外,而竞争能 力强的种得以充分发展。
• ③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,主要表现为两个 过程,物理过程与化学过程。 • 物理过程—优势种与优势层片不断发育, 所导致的光照、温度、水分、土壤营养条 件改变,为演替发生创造的条件。 • 化学过程—则主要表现为根系分泌物对植 物的刺激与抑制作用,从而为演替过程产 生的影响。 •
• ④ 群落外部条件:如气候、地貌、 土壤以及火等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导 致植物群落的演替。 • 内蒙古典型草原长期过牧与九十年 代以来的干旱化、温暖化,使许多 荒漠植物种如多根葱、小针茅等, 大量迁入,如果长期下去,有可能 变成荒漠草原。
• 砍伐森林、开垦土地、放火烧山、撩荒 以及人工种草、飞播、补播等人类活动 都可能使一种植物群落变成另一种植物 群落,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。这一 过程十分普遍,而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增 强而越来越显著。
•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影响模拟 • 应用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-FAREAST,对气候变化背 景下大兴安岭森林的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。模拟选择 了目前气候情景、增暖情景、温度和降水都增加情景3 种气候情景,并考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火干扰变化对森 林演替的影响。 • 维持目前气候不变,兴安落叶松将继续作为绝对优势树 种,樟子松、桦树、杨树伴生其中; • 气候发生变化,东北森林带将有北移的趋势,大兴安岭将 可能以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,森林群落中出现红松、蒙 古栎、椴树等树种;火干扰影响森林生物量及森林的物 种组成和结构。
• 1.植被原生演替过程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 同影响。生物因素包括种子的传播方式、对原生环境 的适应能力及物种之间的关系等,依靠风力传播、对 裸地的极端环境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物种更容易成为 原生裸地的早期定居者,某些微生物在植物的定居具 有重要作用。非生物因素则包括裸地表面的形状(凹、 凸、平)、粗糙度、与岩石的距离等,一些特殊的微环 境能够为植物的定居创造更为优越的水分、养分条件, 促进植物的定居。植被原生演替是生物驱动因素与环 境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,二者的消长决定原生演替进 行的模式。
• 2.植被原生演替过程并不完全遵循地衣一苔藓 草本植物一木本植物的顺序,不同环境条件下 的植被原生演替过程表现出十分复杂,这种复 杂性与原生裸地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有关。 • 3.该领域的研究人们关注两个方面:早期定居 种的适生特征(包括解剖的和生理的)以及各种 微生物对植物定居过程的影响;各种非生物环 境因素对植物定居的影响。
5.5.1 草原放牧演替的实例,实验表明, 放牧导致植物群落的演替,有两种前景, 趋异与趋同。 趋异(divergence)是本来相同或相似的 植物群落,在演替中可发展成为不同或 相异性大的群落,而趋同(convergence) 则相反,是由不同或相异性大的群落出 发,向相同或相似的群落发展。
• 冷蒿退化草地经过围封,经过不同阶段、 可恢复到羊草为建群种的顶极群落,其 恢复的过程冷蒿的阶段,冷蒿冰草共
5.6 群落演替的研究 • 5.6.1永久样地 • 5.6.2 利用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植被历史 资料进行对比研究
• 5.6.3 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 • 5.7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理生态学特性及 其主要因子的变化
京西矿业废弃地生境特征及植被演替研究 (2007,博士论文) • 将不同群落类型划分为不同的演替阶段. • 采石场废弃地在山前丘陵区为1个演替阶段,即草本群 落阶段,群落类型为牵牛.鬼针草群丛. • 浅山区为3个演替阶段:第1阶段为草本植物群落阶段,群 落类型为山榆-鬼针草群丛;第2阶段为草本群落向灌丛 群落过渡阶段,群落类型为毛地黄.荆条群丛;第3阶段为 灌丛群落阶段,群落类型分别为绣线菊-荆条群丛和杠柳 -荆条群丛
• .煤矿废弃地在浅山区为2个演替阶段:第1阶段 为灌丛群落阶段,群落类型为艾蒿-荆条群丛;第 2阶段为乔木群落阶段,群落类型为羊胡子.臭椿 群丛. • 在低山区为2个演替阶段:第1阶段为草本植物 群落阶段,群落类型为铁苋菜-狗尾草群丛;第2 阶段为草本群落向灌丛群落过渡阶段,群落类型 为蒙古蒿.鬼针草群丛. • 中山区为1个演替阶段,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,群 落类型为黄花铁线莲-鬼针草群丛.
• 通过DCA排序能够较好地反映植物草本群落→ 灌木群落→乔木群落的演替系列。 • 自然恢复演替以辽东栎林为演替顶极,而人工 油松林可能是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相对较稳定的 群落类型。 •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 到了很好的恢复。随着演替的进程,植物生活 型功能群组成逐渐复杂,物种丰富度逐步增加, 其组成比例也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趋于稳定。 • 群落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均呈加速增长
• 植物入侵也可能引起群落演替 • 如大米草,水葫芦等 • 但是不是入侵种要进行长时间的观 察,有人说植物要20年以上。
• 关于植物入侵基本科学问题 • 入侵过程 • 入侵机理 • 入侵预测 • 外来种的风险评价与控制
• 入侵种(invasive species): • 在入侵地建立了庞大的种群;并向周围地 区很快扩散;对新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过程造成了明显的损害和影响 的外来种
• 入侵种(invasive species)或称外来人侵种 • (exotic/alien invasive species),被1999年2月 美国白宫发表的总统令定义为“已引起或很可 能引起对经济、环境、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 外来种” • 入侵种是外来种。但外来种不等于入侵种或不 全是入侵种,只有对经济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 生危害的外来种才是入侵种
• 入侵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理应建立在生态 学的理论基础上。 • 入侵生态学可定义为“关于入侵种的生 物学、生态学特性及其本地种和入侵群 落及生境问的相互关系的科学”。 • 其核心问题之一应是研究入侵的生态过 程及其机制,揭示入侵扩散的动态规律 和调控机制。
• 其基本内容应包括:入侵种与生物入侵的理念; 入侵种的生态适应性、入侵潜力及其种群生态; 入侵种的遗传变异及其进化生态;入侵种的他 感物质及其化学生态;生物入侵的传播机制、 途径和生态过程;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 与群落生态;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其综合防治; 生物入侵的机制与理论模式;生物入侵的预警 与监测系统;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等诸多命题。
• 植物9种:紫茎泽兰 薇甘菊 空心莲子 草 豚草 毒麦 互花米草 飞机草 • 水葫芦 假高粱
• 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。 • 紫茎泽兰等11种造成经济损失每年高达 570多亿元人民币
• 火炬树的概况 • 火炬树的研究 • 火炬树是不是入侵种问题的提出 • 科技工作者的争论 • 政府的关注 • 媒体的介入 • 生产上实践的犹豫
火炬树的植物特征 • 漆树科盐肤木属 • 落叶灌木 • 雌雄异株 • 株高3-7米 • 原产北美,中心分布区北纬40-47度
• 阳性 • 耐瘠薄 • 耐干旱 • 易克隆繁殖,但种子繁殖困难,较强入侵能 力 • 根系分布浅,易倒伏 • 秋天叶子变红 • 耐盐碱
• 我国: 1959年引入从当时的东欧 • 1972年开始推广 • 已推广到华北 西北 东北 华中 西南 20 多个省(区) • 普遍反映很好 • 如阜新:2005年 九万株火炬树是一新景 观;山东招远1998-2000年,黄金尾矿4.7万株, 不用客土等。 • 据介绍:国外1629年从野生进行驯化,后有2 个园艺品种被广泛栽培。
• 火炬树现在是不是入侵种? • 植物入侵种的标准 • 1。是不是建立了庞大的种群? • 2,是不是向周围地区很快扩散? • 3。是不是对新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组 成 结构和功能造成了明显的损害和 影响?
• 北京的火炬树: • 关于种群:苗圃:火炬树:0.22% • 栽植火炬树:0.9% • 关于扩散:种子繁殖很困难、繁殖 有限制 • 关于对生态系统组成 结构 功能的损 害和影响
• • • • • • • 强阳性 耐瘠薄 耐干旱 易繁殖 根系分布浅,易倒伏 秋天叶子变红 耐盐碱
• 不要拒绝 • 可以应用 • 主要用于丘陵坡地 砂石河滩 沙地 等生态环境严酷的条件下 • 用其所长,避其所短
• 1.薇甘菊和南美蟛蜞菊对土壤环境的适应能力 要远大于伴生的本土种,这也可能是其能够形 成大面积的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• 2. 3种外来入侵植物均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生 物量碳和氮含量,且可显著增高土壤中与氮相 关的酶的活性,可见外来入侵植物会通过改变 土壤微生物总量,加速土壤氮循环来促进入侵。 其中,薇甘菊还会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, 可见薇甘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 响要远大于其余两种外来入侵植物,这可能是 其危害大于它们的主要原因之一
• 3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环境具有 较大的适应能力,这有助于其在 大范围内爆发,形成入侵;3种 外来入侵植物都改变了土壤特性, 这也是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 原因之一
• 紫茎泽兰入侵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,提高土壤 自生固氮菌、氨氧化细菌和真菌数量,也提高了 土壤的有效磷、速效钾、硝态氮、氨态氮含量; 同时其根际存在丰富的具有拮抗性能的细菌类 群,可能是紫茎泽兰不受土传病害侵扰的原因: 其根系和茎叶浸提液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, 促进根际细菌的生长;通过这些途径,紫茎泽兰 获得了土壤微生物的有益反馈,为自身生长创造 有利条件.这是一个自我促进(self-reinforcing) 式的入侵机制:紫茎泽兰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 物群落,创造了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.
紫茎泽兰对本地植物的化感作用 (硕士论文,2006) • 1.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能降低本地植物种子发 芽率、发芽速度、胚根和胚轴长度,浓度越高 效果越明显,低浓度时有时会促进本地植物种 子萌发和幼苗生长。不同植物和同种植物的不 同参数对紫茎泽兰化感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, 拔毒散和狗肝菜的种子萌发参数较敏感,牛尾 草和莎草砖子苗的生长参数较敏感,种子发芽 速度和胚根生长对紫茎泽兰化感物质更敏感。 • 2.发育时期对紫茎泽兰叶片化感作用有显著的 影响,随发育期的增加,抑制本地植物种子萌 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低叶片提取液浓度减小,相 同浓度下叶片水提液对本地种的抑制作用增强, 表明紫茎泽兰化感作用增强。 3.混合水培90 d 后,紫茎泽兰根分泌物显著降低了青蒿、拔毒
• 3.紫茎泽兰的根和叶片均具有化 感物质,它们能在土壤中积累, 影响本地植物生长发育,并且随 入侵时间的增加,紫茎泽兰植株 增大,化感作用增强,表明化感 作用与紫茎泽兰的入侵性有关。
• 研究植物群落的历史发生与演变。 • ① 地球形成:45—50亿年 • ② 最初陆生植被覆盖地球:4—3.5亿 年的泥盆纪,蕨类与苔藓植物沼泽 • ③ 三叠纪(1.8—2.3亿年),裸子植 物极盛时期。
物巨大发展,地球主要植被类型基本形 成 • ⑤第三纪(0.25亿年),森林植被占 绝对优势,单纯草本植被还未形成 •
• ⑥晚第三纪,草本植被,灌木草本 植被渐形成 • ⑦第四纪初,地球经历三、四次冰 川。冰川退去后的地区出现了现代 冰原、沼泽与泰加林群落 • 第四纪:100万年
• 上述结果: • ① 欧带、带植被古老, 很大程度上保留白垩纪和老第三纪森林 植被古老成分。 • ② 荒漠与草原基本上由温带落叶林在 第三纪干旱气候条件下转变旱生结构而 形成。
• ③ 草甸比较年轻的,产生于第三纪 末。 • ④ 泰加林、苔原最年幼,可能发生 于第四纪初。
末次冰期北京西山黄土中高分辨率的植被演化过 程研究(2004,硕士论文) • 北京西山末次冰期不同时代黄土所含花粉,均以 草本植物花粉为主.在草本植物花粉中,耐干喜 旱的蒿、藜和中生的禾本科花粉占绝对优势,木 本植物花粉含量低,且主要为松属、桦属,反映 黄土形成时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寒冷.但弱发育 古土壤层中的孢粉种类和数量都较丰富,表明古 土壤形成期间气候条件相对较佳.序列中有三次 明显的冷期
• 早晚阶段的孢粉浓度仍然很低,且种类单 调,说明当时降温幅度相当大,估计温度比 现在北京地区至少低8-9℃,降水量少200300mm以上,自然环境十分恶劣,可能为冰 缘气候.前后两次冷期降温幅度大体相当, 但后期环境状况相对更为恶劣.北京西山 马兰黄土中的两次暖期气候条件较好,尤 其是早期可能已经较为接近现代气候环 境
1、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识别 2、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3、植物群落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4、重要值的确定 5、层片的概念及其划分 6、影响群落结构形成的因素 7、阐明波动、演替与演化 8、演替的类型 9、阐述单元顶极、多元顶极与顶极—格局
• • • • • 兴趣要广,知识要宽; 坚持特点,勤动脑筋; 抓住机遇,坚持始终; 勤奋写作,心态乐观; 不为,顺其自然。
我们的地球---森林生态系统动态 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季节动态---温带阔叶 林生态系统的季节动态---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的季节动态 1.北方针叶林季节动态---泰加针叶林---冰雪 世界---北极熊---猞猁---驼鹿---松鼠等 2.美国针叶林 3.南半球针叶林---南洋杉---红杉---智利柏 树---智利普度鹿---南美林猫
• 4.阔叶落叶林---1)北美东部落叶林。 17年一遇的森林奇观。2)东欧落叶林--严酷的冬天---马鹿、秃鹫、豹等 • 5.热带森林季节变化。旱季与雨季的变化 ---1)印度柚木林季节变化---特殊的动物 种类---叶猴、鹿、虎等;2)马达加斯加 热带森林季节变化---植物特殊结构,对 水分的利用,波巴布树
• 即猴面包树,木棉科 。树干高20米左右, 胸径可达15米以上,往往要40个成年人拉手才 能合抱。树冠直径可达50米以上。木质部像多 孔的海绵,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 。果实为长椭 圆形,灰白色,长30—35厘米,纵切面约15— 17厘米。果肉多汁,含有有机酸和胶质,略带 酸味。可生吃,又可制作清凉饮料和调味品。 在果肉里有很多种子,种子含油量15%,榨出 的油为淡,是上等食用油。种子还可与杂 粮混合食用。